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课文《尊严》被指造假引发争议:假语文如何教出真孩子?!

2017-04-10 雾雨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热度,恐怕是降不下来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在3月宣布新版教材不再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紧接着,小学四年级《语文》中的《尊严》一文,又被指有造假嫌疑。


为此,人教社又紧急做出回应。7日晚间,人教社回应称,正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对于质疑声,人教社表示将本着虚心听取、有错必改的原则,认真对待和处理。


人教社的声明解释说,经核查,《尊严》一文1998年首发于《涉世之初》杂志,作者李雪峰,后经《大众科技》《意林》等多家刊物转载,于2004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


声明说,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新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没有选用《尊严》一文。新版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将陆续替换原语文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


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将不再选用。


眼看着新一波关于语文教材的“质疑潮”,不少人表示担忧:还有多少隐藏着的“虚假经典”没有被人发现?还有多少纯真的孩子被歪曲的历史误导?还有多少两难的教师在纠结该如何回答孩子们对真相的询问?


儿子非常吃惊地说:课文怎么可以骗人呢!


《尊严》一文描写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但这是个被杜撰的故事——年轻的哈默流浪到美国南加州,他用劳动换来食物的举动受到镇长的赞赏,于是镇长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


“《尊严》可能是一篇假课文。”4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吴兆华告诉记者,她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尊严》一文的真实性。


吴兆华是在给上四年级的儿子听写生字时翻到这篇文章的,《尊严》一文大意为:流浪到美国南加州的年轻难民执意用劳动换来食物,镇长杰克逊大叔很是赞赏,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这个难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


“许配”这个带有浓厚中国民间传说色彩的词引起了吴兆华的注意。


她在网上查阅了哈默的相关资料,结果让她很吃惊。


“哈默1898年生于美国纽约,21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即接管其父的制药厂,经营有术,成为美国第一个大学生百万富翁。


23岁哈默去红色苏联投资办厂,单一个铅笔厂就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30岁回美国,投资酿酒业和养牛业,均获得丰厚回报。58岁携第三任妻子迁往加州,投身石油生意,一跃成为石油大王。”


“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许配给他的?”吴兆华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篇假课文,她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儿子,儿子非常吃惊地说怎么可以骗人呢!


“作者与编辑的原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教给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但这样无中生有信口雌黄的杜撰,又将知识和教材的尊严置于何地呢?”


“同为孩子妈,我觉得吴老师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曹英慧第一时间转发了吴兆华在朋友圈发出的质疑。她也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小学语文课本不仅关系到语言启蒙与文化传承,还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作者应该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不严谨的文字会影响孩子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和对待文字的态度。”


语文课文中到底还埋着多少“地雷”?


今年三月初,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质疑人教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掀起了一股语文教材“质疑潮”,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在这篇《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


比如,二年级语文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再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事实上,根据大家的考证,《地震中的父子》这篇课文因为屡屡被质疑,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修改。


2002年的版本中,文章开头称“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据了解,1989年美国洛杉矶并没有发生地震,发生地震的是旧金山。


2004年的版本中称“父亲去教室救孩子”,而地震发生在凌晨4点31分,凌晨的教室,怎么会有学生?


2012年,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


2016年,课文开头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此外,提到课文《华盛顿与樱桃树》,据考古学家考证,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山崖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而吴兆华则在翻阅其他课文时发现,多篇弘扬美德的文章都引用了国外的素材。比如《中彩那天》一文,没说哪个国家,时间是二战前,从库伯大叔这名字看又是外国人。“诚实、有尊严,这些美德怎么就只属于老外呢?哪怕生编硬造也要安到外国人身上。难道教育孩子这件事,必须得是外国人的言行事迹才能奏效?”

……


【观点争议】


有观点认为,有多少造假的小学课文,就有多少潜在的对小学生认知造成伤害的可能。


但在业界内外,语文教材怎么选,看法却众说纷纭。


观点一:语文不是历史,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其实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


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说,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观点二: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


连中国说,“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当教材中有些内容被质疑时,余党绪认为正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判断力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观点三:用文学虚构给假课文辩护是胡搅蛮缠,这样如何教育学生诚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语文课文中,编者携带“私货”,篡改名家作品,用虚假名人故事、事件,给学生讲大道理的事,多年前就已经有教师指出,但这种情况一直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讲的道理不错,激励学生向善、积极向上,材料真不真实,名家的作品是否被篡改,并不重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害的想法。


假课文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违背语文教育宗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觉得把“假课文”小题大作者认为,语文选课文主要重视文学性,难道要求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的?那虚构的小说是不是都不能选了?这是胡搅蛮缠


“假课文”质疑者质疑的是对名家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篡改,以及一些带有纪实性质课文不顾科学事实、人文常识的编造。像《尊严》《爱迪生救妈妈》,写的应当是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化地表达,但不能不存在的事也无中生有。


一些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的名人故事,如果根本不存在,而是编写者杜撰的,这如何教育学生诚信呢?


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批评、质疑,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实现这两大价值,就必须杜绝编造虚假故事。


编造不存在的名人故事、生活事件,对学生进行孝敬、诚信、奉献、无私等教育,不管出发点多好,都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直面事实,理性思考;人文素养的基础则是求真、诚信。


如果语文教材中充斥假的内容,怎么教育学生写文章引用材料要真实,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怎么杜绝现实社会的弄虚作假呢?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